工业和信息化部等6部门不久前联合印发《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计算力、运载力、存储力以及应用赋能四方面提出到2025年的发展量化指标。随着数字经济时代全面开启,算力正以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未来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算力基础设施呈现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等特征,在提升数字经济时代新生产力的关键效能上发挥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发展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算力核心产业规模达到1.8万亿元,算力正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截至2023年6月底,全国在用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超过76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到197EFLOPS,居全球第二位。
但与应对国际市场激烈竞争的要求相比,我国算力基础设施发展仍有不足。当前我国算力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中西部地区供给与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西部算力资源过剩而应用需求不足,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同时,算力资源使用门槛高,企业缺乏相关数字化转型人才,导致大量算力资源在应用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须多管齐下,稳妥施策。
加强国家政策引导,统筹完善顶层设计。各部门应强化不同地区算力资源统筹调度,促进东西部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不断提高算力利用效能,优化各地区先进计算产业布局,促进算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有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技术创新协作、资源共享,实现算力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另外,做好资金、技术等要素保障,大力支持新的算力供给模式——算力并网的优化和发展,统筹调度社会上的算力资源,实现算力资源即取即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构建水平更高、技术更优、对资源分布依赖性减弱的算力基础设施,更好地满足需求端要求,促进算力基础设施真正步入高质量发展之路。
实现算力结构多元配置,强化计算、网络、存储协同创新。推动不同计算架构的智能算力与通用算力协同发展,加快边缘算力建设,形成泛在分布、协同发展的算力结构。同时,提高算力的高效运载能力,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建设干线光缆以改善数据传输性能,增强算力基础设施的运载力。此外,打造计算、网络、存储的高效应用,着力提升存力技术,鼓励先进存储技术的部署应用,在存储产业和存算网协同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打造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完善算力综合供给体系,为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推动算力绿色高质量发展,提高绿色用能水平。通过对算力中心设计建设、技术选型和设备选择等方面的引导,提升算力碳效水平。相关的算力应用企业应建立起节能减排的意识,构建有效的算力绿色值度量框架及工具,引入更多绿色清洁能源,加强节能降碳技术运用,助力行业节能减排。统筹布局绿色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能效、低碳排的算网设备部署,有序推动传统算力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加快打造数网协同、绿色智能的多层次算力设施体系,持续推动算力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构建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激发融合应用创新潜力。促进算力向政务、工业、交通、医疗等传统行业领域渗透,推动传统产业依靠算力实现自身转型升级,带动产业数字化进程快速发展,实现算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数据要素创新活力。针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强化算力支撑,通过网络连接各类算力基础设施资源,深化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加快数据全过程应用,构建规范化数据开发利用的场景,并建立以应用服务为导向的创新型算力服务平台,降低用户使用门槛,提高算力应用水平,持续赋能应用创新,形成推动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刘虎沉) 【编辑:房家梁】
作者:刘培功(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一系列实招硬招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搭台子、解束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创造潜力、创业动力被极大激发。他们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投身铸大国重器、挺民族脊梁、立时代新功的生动实践,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露头冒尖,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阵地,啃“硬骨头”,破“卡脖子”难题,攻克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青春力量,展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当前,我国青年科技人才队伍规模逐步扩大、结构不断优化、能力显著提升。激励鼓舞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还需要摸准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规律,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为此,我们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心系“国之大者”,激励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争当科技创新排头兵。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引导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将个人追求与科研报国相结合,把惠民、利民、富民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坚定创新自信、锐意创新创造,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百姓美好生活添砖加瓦。当前,应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着眼新兴产业培育、新质生产力形成发挥作用,聚焦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空天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使命感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国家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
营造良好科研生态,让更多青年科技工作者向下扎根、向阳生长。优良的种子需要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同样需要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当前,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健全服务人才成长的基础制度,加快营造更加包容、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以科学健全的培养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评价体系,托举包括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内的科研人员持之以恒深化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力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基础理论和底层原理,为未来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创新策源。
聚焦急难愁盼,当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成才路上的知心人、热心人。当前,应进一步聚焦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所需所急,提出科学合理且可行性强的倾斜政策,推出更多符合青年科技工作者特点的专项政策,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降压。例如,支持引导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为青年科技人才提供创业咨询、政策解读、产业链对接、上市辅导等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加强心理疏导和健康服务,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养老育幼等高质量服务,切实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探索设立家庭教育、家政服务、心理咨询、社区服务等服务平台和热线,以“菜单式”的优质服务为他们成长进步、施展才华、展示风采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做好服务,让青年科技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当好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让更多产品从书架飞向货架。立足科研实践,通过“干中学”“学中用”,打造产学研用紧密协同的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化断点和产业化堵点。当前,要继续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积极参加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服务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到企业、专业合作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等开展需求对接、联合攻关、科技咨询、科普培训等,通过地方汇资源、企业提需求、协会搭平台、人才送服务的方式,完成科技成果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此外,推动科普教育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助力全民科学素养不断提升。
光明日报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颜维琦、龙军、禹爱华、赵嘉伟、赵秋丽、冯帆、周洪双
光明日报通讯员 庹炼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29日 07版) 【编辑:房家梁】